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陶侃简介(深度聊一聊陶侃这个人,相当励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1 09:51:38    

有人曾问,两晋之中,谁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综合第一人?窃以为,当陶侃莫属!

陶侃这个人,名气、成就,甚至能力,或许都不是两晋那百多年最强的,但是他身上展示出来的正能量、积极性、可复制性,在那个特殊的时代,绝对是独树一帜的。

总体而言,他忠贞,一辈子对家国情怀没有丝毫的动摇和怀疑;他有为,一辈子都在不抛弃、不放弃地积极向上;他恭谨,一辈子该出手就出手但绝不胆大妄为;他节俭,一辈子从未迷失在享乐主义中过;他谦退,临终前封库挂印把权力和财富会还给国家……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和民族脊梁。

从文化基因的角度来看,陶侃的一生是有极强的儒家文化烙印的,这在那个全民热衷扯淡的特殊时代,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其实反面案例庾亮,也就是典型的儒家文化践行者,但非常遗憾地把事情越搞越砸,两相比较下,就更加突出了陶侃的可贵之处。

陶侃是典型的寒门子弟,跟三国时期的邓艾比较类似,少年丧父,然后随母客居他乡,在逆境之中野蛮生长。也就是说,陶侃比我们今天的大多数人,生存与成长环境都要更差一点。

但陶侃有一个伟大的母亲,这个史书上没有记载名字的伟大女性,把女性的柔韧、顽强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硬生生地用自己瘦弱的身躯给孩子陶侃挤开了一扇天门。

根据古代的婚配原则和陶侃他爹的生前状况,陶母应该也曾是一个大家闺秀,否则一个真正的农家妇女是很难养成她那样的见识和决断能力的。

一次,鄱阳郡孝廉范逵途经陶侃家。时值冰雪积日,仓促间陶侃家无以待客。陶母便剪掉自己的长发以物资来招待范逵等人,陶侃一家热情到了什么程度呢?不光主客范逵感觉极受礼遇,就连那些同行的仆从都深感陶侃的接待规格极高,有点受宠若惊。

告别时,陶侃母子并没有趁机提出任何求助要求,而是让陶侃冒着严寒风雪,相送百余里,直到范逵感动得无以复加,才主动提出愿意推荐陶侃到郡中任职。

也正是有了范逵的极力推荐,毫无门路的陶侃才得以到庐江太守张夔手下任职,被征召为督邮,领枞阳县令。

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而准备的。好不容易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好的平台和机会,陶侃在任上兢兢业业、广结善缘,很快就干出了才能卓越的好名声。比如,他和著名猛男周访就是在这一期间结为儿女亲家的,他到庐江郡当主簿,也有周访的推荐之功。还比如,陶侃的上级领导州从事曾想找陶侃的岔子,但因为陶侃自身过硬而无从下手,最终悻悻离去。

在给庐江太守张夔当主簿的时候,陶侃又凭一件事而深受器重。当时,张夔的妻子身患重病,需要到百里之外去请医生前来坐诊,但时值岁寒,同僚都嫌麻烦和危险而不愿前往,只有陶谦觉得对待领导当如父母般孝顺,义无反顾地请来了医生。从而成为庐江及周围的职场楷模。

陶侃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看来是不是有点拍领导马屁的味道?这种行为是不是很容易招惹到同事们的不耻?但是,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一定是要结合时势和环境的。两晋都是以孝治国,陶侃的这种“君父”思想无论从哪个层面上去考虑,都是社会主流所需要的。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明白,人与社会的和谐,其实只需要我们多做一些社会所需要的积极工作,就足够了。而不是我们总想着自己不管不顾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指望社会或者他人来迎合自己的主观意愿。

陶侃在拍领导马屁把自己拍成职场楷模之后,也得到丰厚的回报。首先是长沙太守万嗣主动折节下交,让陶侃的名气更进一步;其次是张夔主动向朝廷举荐陶侃为了孝廉,举孝廉和举茂才这是东汉以来入仕的两大通道,尤其是举孝廉,基本上可以说是拿到了帝国中层干部入场券的味道了。

但陶侃的人生真的就此彻底起飞了吗?没这么简单,你被举孝廉只是代表你拿到了就业资格证,至于有没有合适的岗位安排给你,有没有合适的平台愿意接受你,还需要两说。跟你今天考到一个教师资格证,却不一定能站上三尺讲台是一回事。

陶侃进京等待分配后,结合自己的社会人脉实在太单薄的属性,首先把大腿目标选定在了同样是寒门出身的张华身上。因为张华确实提携过很多寒门子弟,他是陶侃唯一可行的希望所在。

但是,张华那种级别的大领导真不是轻易就能搭上线的,陶侃求见多次,张华都没搭理他。久而久之,张华一看这小伙子坐了这么多次冷板凳,还能够不急不躁,也算是个人物了,便开始与之交谈,也就是愿意给他面试的机会了。

陶侃再次抓住了机会,顺利通过了张华的面试,被授予了郎中一职。

混进京圈的陶侃,不久之后与当时在京城也颇受排挤的伏波将军孙秀混到一起了,成为了他的舍人。因为孙秀是孙吴宗室,北方士人压根没把人家当晋朝领导看,经常肆无忌惮地怼人家一个南方代表。

成为孙秀的舍人之后,相当于陶侃自始自终没有融入北方士族圈。但是,失之桑榆,得之东隅,人家因此慢慢被同样被北方士族排挤的南方士族开始接受了。

当时豫章国郎中令杨晫,是陶侃的同乡,在南方士族圈内很有名望,在全国的玄学清谈学术圈内也很有咖位,就经常利用自身的江湖名声给陶侃背书。比如他曾带着陶侃去拜见江南名士中书郎顾荣,顾荣很是器重陶侃;比如吏部郎温雅曾觉得他和陶侃同坐一辆车有失身份,杨晫便趁机广而告之,说陶侃不是一般人。

陶侃在南方士族圈内站稳脚跟后,被吏部令史黄庆举荐为邵陵郡武冈县令。陶侃到任后,与邵陵太守吕岳不和,于是弃官回家。后来又当过郡里的小中正。

看到没有,陶侃兜兜转转大半辈子,其实也基本上是在原地踏步。所以,我们在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有时候真的不需要过于心急,做好自己、打好基础、静待时机,才会迎接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公元303年,司马家的"八王之乱"已经愈演愈烈了,一直比较消停的荆州不甘平静,于是爆发了张昌之乱。张昌之乱跟滚雪球般地壮大发展起来了,还弄死了西晋的新野王司马歆。朝廷迫不得已任命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前去镇压。

刘弘的到任给半隐居在家的陶侃带来了新的仕途转机,具体原因可能是张华的影响,因为刘弘也曾跟张华走得很近。刘弘一上任,立即辟陶侃为南蛮校尉长史,领大都护,命他为先锋开赴襄阳,讨伐张昌。

人生第一次领军上阵的陶侃大发神威,多次击败张昌,前后斩杀数万人,顺利平定荆州。搞得刘弘都在事后感慨,当年我的老领导羊祜鼓励我,说我是他的接班人。现在看来,你陶侃可能就是我的接班人了。

随后,陶侃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也就是说,陶侃真正的人生崛起是靠军功,也就是靠他自己的能力。所以,我们现在那些过于强调机会主义的同志们一定要注意:机会永远都只能起到敲门砖的作用,咱们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自己去解决根本性、实质性的问题。自我强大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这一点大家铭记在心。

305年,张昌之乱被彻底平定之后,又爆发了陈敏之乱,之前已经证明自己可堪大用的陶侃被刘弘任命为江夏太守,担纲守护荆州东大门的重任。但才高于世众必毁之,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刘弘的内史扈怀却在刘弘面前挑拨离间,说陶侃和陈敏是老乡,不能委以重任,而应该小心防范。庆幸的是,刘弘十分相信自己的眼光,并没有掉入圈套。

陶侃知道这事之后,并没有埋怨和愤怒,而是派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到刘弘那里为质,来加强刘弘对他的信任。我知道自己不是你们北方士族的自己人,你们对我心存顾虑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把儿子和侄子送到领导您那里当人质,借此表明我的一颗忠诚之心。

刘弘也真是一个有雅量的好领导,在接收到陶侃一片心意之后,对陶侃给予了极高的信任和尊重,将陶侃的儿子和侄子都任命为了参军给予赏赐,并将他们送回江夏。并附言:组织上对你陶侃十分信任,你是一个无需再考验的好同志,安心工作吧。

士为知己者死,被刘弘彻底感动的陶侃在平乱之中特别卖命,多次击败了陈敏的弟弟陈恢。又和皮初、张光、苗光在长岐共同击败陈敏的部将钱端。

并且,陶侃治军严肃整齐,凡有缴获,全部分赏士卒,自己身无私财。弄得三军用命、士气高涨,兄弟们都愿意跟着陶侃这样的好领导干活。

但是,在306年,陶侃这一辈子两个贵人——领导刘弘和母亲湛氏双双去世了,陶侃因此离职服丧了。

服丧期满后,实权岗已经没有陶侃的份了,他被暂时授为东海王司马越的参军。

这个时候,江州刺史华轶对陶侃伸出了橄榄枝,上表推荐陶侃任扬武将军,驻军夏口,又任命陶臻为江州参军。而陶侃一如既往地派侄儿陶臻到华轶那里当人质。华轶为啥这么干呢?想拉拢陶侃这个人才呗。因为他的心气一直比较高,对镇守江东的司马睿一直不太服气,万一两人到时候擦枪走火了,有陶侃助力,自己的胜算会高很多。

但在华轶与司马睿之间,陶侃最终还是选择了司马睿这位正派的官方大领导。陶侃的选择方式很讲究,主要都是通过其侄儿陶臻实现的。毕竟年轻人不懂事,生米煮成熟饭地把叔叔我坑了,我也没有办法。大家多多理解一下,不是我陶侃对你华轶忘恩负义,而是陶臻这小子自作主张搞得我无路可选了。

陶侃其实是一个真讲究的人,在跟华轶划清界线之后,在之后的司马睿与华轶互撕之中,陶侃尽量回避了与华轶的直接作战,而是把精力放在了荆州平乱上。比较著名的杜弢之乱就是陶侃多次击败的。


后来,荆州刺史周顗被杜弢围困在浔水城,眼见就出不来了,又是陶侃派兵给他解围并暴击叛军,将杜弢败军赶到长沙的。

当时的前线总指挥王敦都不得不由衷地感慨,说要是没有陶侃,荆州就守不住了。

画饼大师王敦把周顗免职之后,并承诺荆州问题彻底解决之后,就把荆州交给功勋卓著的陶侃打理。

但也正在这个时候,陶侃被自己的部下给坑了。此时,曾任征南将军山简手下参军的王冲聚众反叛,自封荆州刺史,占据江陵。王贡回到竟陵,假借陶侃的命令,以杜曾为前锋大督护,斩杀王冲,收降他的部下。但杜曾因为实力大增,所以便想自立门户了,而王贡害怕自己假传军令会被追责,所以也跟着杜曾一起反了。

因为事发突然,陶侃一度被杜曾和王贡打得大败,并因此被免职。

但王敦深知没有陶侃,自己是摆平不了事情的,所以上表让陶侃以布衣身份主持工作。知耻而后勇的陶侃再次领兵击败了流窜长沙的杜弢,官复原职。

历时数年的杜弢起义被平定后,王敦非常忌妒陶侃的功劳,所以在陶侃意欲回江陵接管荆州的时候,在陶侃向他辞行的时候,阴了人家一把。王敦扣押了陶侃,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并让自己的堂弟王廙取代陶侃任荆州刺史。

陶侃的部将为之鸣不平并闹事,最后干脆投奔之前造反的杜曾了。王敦觉得这是陶侃故意让自己难堪,所以想杀了陶侃泄愤。最后是考虑到陶侃本人的巨大威望和陶侃亲家周玘的绝对实力,才打消杀念。最后留下陶侃的儿子陶瞻为参军(任职),让陶侃赶紧去广州上任。

陶侃到达豫章后,见到周访,流着泪说:“如果不是有你作外援,我性命难保。”陶侃、周玘与王导、王敦的梁子就此结下了。

陶侃即将进入广州之际,还利用了自己信手拈来的军事才能,击败了占据交州的杜弢余部杜弘与温劭等人,因功进封柴桑侯,食邑增至四千户。

陶侃在广州待了十年左右,总体上跟现在的门前三清责任制差不多。肃清吏治、整顿军队、作风整改、兴修水利、发展农商、加强锻炼、厉行节约、扫荡乱匪……算是把广州及周边的交州打理得井井有条。但因为有王导、王敦两兄弟一内一外地把持着朝政,陶侃也没啥机会进入东晋的权力中枢,一直在广州搬砖、喝凉茶。

直到王敦去世之后,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陶侃才被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荆楚民众听到陶侃再镇荆州,都互相庆贺。

但是,走了一个一直对陶侃不太友好的王敦,又来了一个对陶侃更不友好的庾亮。这位“敌我不分”的同志,从一掌权开始,就陶侃视为心腹大患,甚至还大张旗鼓地加强石头城的防务来防范陶侃,并跟出镇江州的温峤说“吾忧西陲(指陶侃)过于历阳(苏峻)”。

陶侃一度被庾亮弄得内心非常不爽,但终究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来。直到苏峻之乱爆发后,建康城被叛军占领,东晋的朝局被庾亮弄得一发不可收拾了,庾亮在温峤等人的劝说下,力邀陶侃出来主持大局。想起了过往种种,陶侃回复道“我是在外守边的将领,不敢超越自己的职分。”讽刺庾亮一直把自己卡得死死的。

温峤这个人还是很会给人台阶下的,在他的一再坚持下,陶侃最终还是出兵与温峤、庾亮等人会合了。

然后,陶侃用一句“君侯(庾亮)修石头以拟(猜疑)老子(陶侃自称),今日反见求耶!”,恶心完庾亮之后,便一笑泯恩怨,开始投入时间紧、任务重的平乱工作当中去了。

苏峻之乱的平定过程很曲折,陶侃中途甚至因为温峤找他借军粮而意欲退出,但最终结果是好的——在陶侃的主持大局下,苏峻之乱于329年被彻底平定。

苏峻之乱平定之后,王导接过其兄王敦的接力棒,又开始不断地恶心陶侃。比如陶侃想要问责当初在平定苏峻之乱中拥兵不前、不纳军粮的湘州刺史卞敦,但在王导的庇护下卞敦仅被转镇广州,患病后又调赴中央为九卿。比如温峤去世后,王导不顾陶侃等人的意见,强行把刘胤安排为江州刺史,后来郭默擅自杀害刘胤,王导又承认郭默为江州刺史。

王导的所作所为一度搞得陶侃想起兵废了他,但因为郗鉴的存在和反对,最终大局为重,还是克制下去了。

332年,几乎天下无敌的陶侃又东晋拿下了襄阳这个“北伐西进”的桥头堡。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被陶侃上表坚决辞让。

334年六月,陶侃病重,再次上表逊位,在表中希望成帝应该倚信群贤,认为有王导、郗鉴、庾亮三人“献替畴谘,敷融政道”,可以使“地平天成,四海幸赖”,并派左长史殷羡将官印节传等送还朝廷。

随后,陶侃清点财产、封存府库,一切跟人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登船前往封国长沙。六月十三,病逝于归国的路上樊溪,享年七十六岁。

上述便是陶侃的生平简介了,说句实在话,这样的篇幅是没有办法把我们侃爷精彩的一生介绍得淋漓尽致的,希望大家能发扬“一叶知秋”的能力和水平,多多去体会我们侃爷精彩的背后逻辑。

陶侃这一辈子,算得上是极致的功名两全了吧。位极人臣、善终一生、功盖一时、名高一世,立功、立德、立言,谋身、谋家、谋国,军事、文化、书法……这位爷,几乎面面俱到。熟悉吗?两晋的大神,有一个算一个,谁最像我们的诸葛丞相?陶侃当仁不让呀。

但是,我们侃爷真让人惊为天人的却是他一生的成就和功绩是建立在他寒门出身的基础上的。他和王导不一样,王导的人生剧本很多时候是早已设计好的,而我们侃爷的人生剧本全靠自己去争取和创造。

所以呀,我们现在有些年轻人,经常会感叹举步维艰、前路难行,那就多看看我们侃爷的人生呗!

我们生来平凡,没有阶层跃升的机会怎么办?像我们侃爷一样做好自己、等待机会呗。生来贫寒怎么啦?不是贫寒之家就永远不会有贵人路过,只是概率会小一点而已。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一旦贵人从我们身边经过,你能不能识别?能不能主动抓住?范逵是陶侃的贵人,但难道我们一生都遇不到范逵这样的贵人吗?

我们起点较低,没有驾轻就熟的圈子怎么办?像我们侃爷一样找准核心、把握分寸呗。我们初入职场,很多人和事肯定都是我们不了解的,没关系,多看、多学、多主动,自己能干好的事情主动干,干不好的事情不要瞎掺和,主动示好身边的同事,但是人家排斥你也没关系,要知道所谓的试探就是一个筛选过程,他们不接受和认可你,只要不是特别重要的人,你犯不着去强求什么。陶侃拍领导马屁,他那些同事看得惯他吗?但那又如何呢?一个成年人,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真的就是一种特别体面的生活了。

我们无所适从,没有明确方向或者精准途径怎么办?像我们侃爷一样主动出击、精准过滤呗。我们到一个陌生环境,没有一棵大树可以给自己依靠,也没关系。主动找那些背景相似、处境相似的人共情呗。天无绝人之路,一个不接受你的圈子,那么与之对立的圈子极大概率会接受你,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我们所需要的事情其实很简单,就是绝对不能亲者痛、仇者快。

我们像陶侃遇见刘弘那样遇到了自己恩人后,怎么办?感恩呀!怎么感恩呢?做到让恩人安心、放心呀!通俗点就是“把人和事做好”。

我们遇到扈怀扈怀那样喜欢在背后煽风点火的小人怎么办?不要自证,要反证。你得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不是他说的那样,让他的煽风点火不攻自破。而不要与之去争辩、愤怒,打无用的口水战。

我们遇到王敦那种出尔反尔、刻意打压的坏领导怎么办?自强自立、不卑不亢呀。别想着一味地卑躬屈膝去迎合那样的小人,很多小人都是惯出来的,你越迎合他,他就越会得寸进尺。但要注意,不要过于得理不饶人,事我跟你说清楚了,但一些身外之物我能让你一步就让你一步。要我去广州,我去;但要想杀我,你得掂量一下后果。

包括我们侃爷后面对待庾亮和王导的方式,都堪称职场教科书。

纵观侃爷这一生,他对“度”这个字是把握得相当好的。他既溜须拍马也拍案而起,他既清谈妄议也务实上进,他既拥兵自重也一心为国……真的,他看似矛盾,但其实一点都不矛盾。他才是真正活通透了的人。比如,他和庾亮、王导、郗鉴三人之间有很多猫腻,但临终之前,把最大的几个政治高帽子都送给了他们三个,可见这个人,一点都不拧巴。

其实侃爷这一生,生存环境真的比我们现在的普通人好不了多少,我们现在所抱怨的事情,他几乎都经历过,但他恰恰是没有像我们这般抱怨,而是不断地改良自我,慢慢与环境和社会达成了和谐统一的关系,才逐渐臻至大成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