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5 10:19:38
清明节诗词五首:清明时节雨纷纷,万家车马雨初晴
每年清明节当天出去踏青扫墓,无论多么晴和的天,必然会遇到雨,无论如何,总会有一段时间,雨来相伴,哪怕只是片刻的微雨。时间长了,连我这个不大迷信的人,也觉得奇异和感应之感。想着杜牧的名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上网一看,很多网友都有同样的经历。这清明节的雨和扫墓的肃静虔诚联系起来,确实有一种“天人感应”的美。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标志着暮春的开始,春天进入最繁盛的时段,通常称为莫春,末春,暮春,季春,晚春。
节气的成因,主要还是确定太阳历的时空主干,来确立时间。在中国,这和原始农业紧密相关。因为恒定的太阳运行,带来自然的生长蓬勃,有利于人们掌握季节,作物生长规律,进行耕种管理,获得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饮食物质保障。
在距今4千多年前的陶寺尧时代,随着太阳历的确定,必然会有时间节点的支撑,当时的主要节气点,就是夏至冬至,春分秋分。
至少在夏朝,就已经出现惊蛰节气,实际从理论上讲,有惊蛰这样介于分和至之间的节气,就必然会有其他节气。所以清明节,应该是在夏时期就有的,只是现在没有文字流传。
我依然认为,商朝是有清明节的,因为何以姜子牙周武王讨伐商朝的牧野之战,是在鹰扬之时,一战而天下“清明”?诗经形容一种状态,多用一字而重叠,比如明明,比如霏霏,而此时,却赫然出现“清明”,而清明节也正是雄鹰试扬之季,所以我相信,这是指的季节清明时段,符合商末古人对待大事件必以敬鬼神而卜时段的时机抉择。
那么清明,在现在的词条中,是说古人以“气清景明”来表达这个时段。但是我依然认为,这是遵循降水和太阳的状态。因为此时,正是海洋气流深入内陆,造成特殊的晴雨相间的时期,有降水,也有阳光,既有春雨之清润,又有阳光之明丽。当然风雨之后的美,自然气清景明。
清明的雨水和阳光,对于农作物是相当有利的。此时温度在10度以上,雨水丰沛,阳光充足,作物缺一不可的三要素,都集中在这一阶段,可谓种什么都成,且快速成长。
春雨春耕,以清明节气候最为繁忙,因为这真的是不容错过的时机啊。
在周朝,仲春是有国家禁令的,禁止燃火。这是因为仲春之际雷电频发,容易引发山火,而人类生活,往往依赖火,也会在此时用火不慎,引发火灾。到了清明节气时段,又开禁,重新燃火。那么在清明节前的这段时间,人们以吃冷食为主,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汉朝的清明节,也以重新举火,标志着新一轮的春耕作业和农业生产生活为开始。
但是在民间,汉末的动荡带来大量的死亡,禁火的风俗,也造成很多地方的人口凋零,寒食在北方晋国地区成为了民间扫墓的重要时段。一年之中,春景清和,而人们禁烟,暂停了人间烟火,很自然踏青祈神之际,兼祀先祖,形成了一种潮流。
这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于先前历史上没有记载的民间活动,以其情感质朴,有着天人感应的时空之宜,广泛流传。
到了唐朝,开明的帝王,特意将寒食节列为官方节日,和清明节气相连,准许官员回家扫墓。那么寒食节的扫墓也就在节日时段中,自然也延展到了清明节。
清明节遂成为,集祭祀先祖,扫墓踏青,改火迎新的晚春大节。
那么谈到清明,自然不能忽视清明节气的雨。
不过此时的春雨,沾面不寒,成为了清明节出游的一道背景。有人感觉了清润之美,有人融合了内心的感伤,有人在欢喜这好雨带来的农业兴旺。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雨初晴。
客中下第逢今日,愁里看花厌此生。
春色来年谁是主,不堪憔悴更无成。” 唐 · 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
这是盛唐长安时段的清明节,万家车马纷纷涌出城门,实际上这天还下着小雨。
这是为什么呢?当然这是官方给与的难得的假期。
一,能够出城扫墓的,赶紧上车马扫墓。
二,有工作的人,休闲时间不多,不趁着这个机会放松,去野外看看青山碧水,抓住即将凋零的花事,更待何时?再不去,那真是连落花都看不到了,长安郊外还盛开着大片的杏花梨花,其中梨花最应季节。
三,唐朝还传承古俗,有三月三或者三月开头,亲水祈福的风俗。而清明节正在三月三,古代上巳节的前后,水边三月丽人多。
所以这清明的雨,又算什么,只要不是大雨倾盆,阻挡不了人们外出放飞身心和灵魂舒展的快乐。所以一时间,万家车马出城,在时雨时晴,微雨阳光中进发。
顾非熊遭遇了一生中的郁闷事,十年苦读,金榜无名。
人家的清明节都有目的,或踏青或扫墓,他却在这晴雨之间迷惘了。
这种细雨落花的感觉,倒也不失为清明节的另类美。足伤悲。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 · 杜牧《清明》
杜牧的清明节,显然不是踏青这么简单悠闲。
走几十里山路,自然是有所祭扫,有所寄托。
城市里的人,纷纷去郊外山林扫墓,城市和农村是两个体系,在农村,亡者埋入祖坟区域,是为入土为安。但是在长安,这里生活着百万的民众,还有许多留居在此的外国人,他们死后,各种原因,也没有家乡可回葬,那么城市居民的坟墓,多集中在城市郊区官定的高原丘陵当中,不影响当地人的农耕。
那么杜牧的这首诗,显然写的是长安普通人的清明扫墓。
他们一年一次,或者一年数次,来到这里,以清明节为重要时段。路途遥远,车马不济,又遭逢纷纷的清明雨,等到下山时,已经非常疲劳了。又或者因为和祖先对话,伤及一年悲辛,自然此时神情落寞,腹中饥饿。
清明节扫墓,在唐朝长安盛行,还因为,之前的寒食节是禁烟禁火的,而清明节则可以吃到或者买到热的饮食。所以清明节扫墓的人明显多了些吧。
只不过,这里是郊区山乡,无复城市的便捷。摆摊的,也因为清明节才开始动火,也不能迅速在道路边提供足够的吃食热饮。
下山疲劳的人,渴望着热汤热酒暖暖胃,也只能询问当地的人了。
这首诗,至少在这个场景中,扫墓的人不多,或者是分散在山林当中,又或者杜牧所祭扫的墓地原本也荒僻。所以冒雨下山,他只遇到了一个回家路上的牧童。
他问牧童,这里哪里有酒家或者吃饭的地方?
牧童抬手一指,那杏花开满的山地,藏着村落人家,那里有啊。
深处陌生山林的人,容易迷路,只会强记上下的山路,而很少有精准地图定位的视觉感和空间感。或者也看见过杏花,但是怎么知道下面藏着村落?
到是牧童一指,有着拔云见月的清晰感。那杏花丛也就格外明丽起来,那是一个温暖的解除疲劳,有着温馨灯火的人间世界,和这身后带来的凄凉荒芜感,形成了反差。
寒食千树雪,清明万家烟,写的就是从坟墓到人间烟火的转换和过度。
杜牧这首词,有着多重的时空之美和情感转换,却又自然真切。将清明节那种祭祀的悲凉和深邃和人间烟火的传承希望,浓缩在短短的诗句里,杏花清明,总是人间美好,人间值得。
“清明节,雨晴天,得意正当年。
马骄泥软锦连乾,香袖半笼鞭。
花色融,人竞赏,尽是绣鞍朱鞅。
日斜无计更留连,归路草和烟。“前蜀 · 薛昭蕴
清明节是节气也是节日,而这个时段长达十五天,扫墓是清明节的重要内容。但是未必日日扫墓,时时悲哀。更多的时间,就是用以踏青,以自然美景愉悦身心,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意义。在古代缺少现代医药的状况下,用自然养生健身,也是清明踏青的重要原因。
登高舒肺,行走强步,看山养眼,亲水除秽,荠菜明目,杏仁养颜,青山绿水,杏花春雨,春衫飘逸,都显示这是强调个人存在和感知的美好时段。
哪怕清明节,时晴时雨,也拦不住少年们锦衣春服,骑马郊游的飞扬。
清明节,半晴半雨的天,这青春景色恰好照应青春少年。
这是城市郊区的花林。
骑着马在花树的道路上驰骋,停下时,花树如穹隆,让人留步啊。
这里的花好个繁茂,花树下到处都是来赏花的人,他们远道而来,放马在花树下。
时间很快就到了黄昏,这里没有留宿的地方,只能踏上回程,一路上落花芳草,春色黄昏啊。
这是什么花,这是四川的海棠花。
海棠花娇艳富丽,繁花如锦,垂美可爱,雨后海棠更是娇媚,残雨如露,在阳光下润泽花开,衬得这些骑马过来的少年,英气勃发,青春如玉。
“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
乱山深处过清明。
不见䌽绳花板、细腰轻。
尽日行桑野,无人与目成,且将新句琢琼英。
我是世间閒客、此閒行。” 北宋 · 苏轼南歌子 《送行甫赴馀姚》
1082年,苏轼在黄州。黄州处在大别山麓,这里多丘陵。和城市相比,这里典型是山村平原,但是温润的气候,使得这里山木青葱,连绵秀美。
苏轼在这里经过连绵的山路,去往江边,送朋友去杭州。
这是清明节气,自然时晴时雨,而走在山地,更能看到壮丽的西边太阳东山雨的自然奇观。
有连绵的雨幕,又有阳光直射,光影奇丽,可谓有清有明,云雨阳光同来,可谓是自然的深情。
你说是有晴还是无晴呢?自然是看似无情却有情。
这是化用唐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山雨”,但是苏轼深处其中,自然会由衷感叹自然之美。因为这是发生在眼前的真实。
这里没有城市的秋千花板,没有美女的那种春日轻盈,但是,有着自然仙女一样的美。
我每天都走在这农村的桑田原野间,没有艳遇,但是有着自然与我照心的旖旎。
我愿意将最美的诗句,献给这最美的自然。
我是世间最悠闲的过客,悠闲享受这最美时空。
苏轼由朝廷官员,沦落到流放在这荒野山乡,命运关上一道门,必然开启另外一扇窗。
从此,苏轼不再是官员苏轼,而是坡仙。所有的自然,所历的艰苦,都成就了他的大气豪放和仙意。
“轻烟微雨满金塘,天气清明看下秧。
筋骨已衰难自力,田家次第赐壶浆。”北宋 · 沈辽《行田舍 》
清明时节,对于农家是重要的,种瓜点豆,种什么就活什么,是乡村最好下蔬菜秧苗的季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期。
因为此时雨润泥土和植物的根部,气温不冷不热,天气又时雨时晴,霏霏小雨,明丽的光照,温润的水土,使得蔬菜苗木移植事半功倍。头天种下的秧苗,第二天就快速生长。
爱惜天时和农时的农民,带着干粮和水就下地忙碌了。
这个老地主,之前自己也种菜,但是现在老了,只能靠收着地租生活,将天地租给其他的农民。这清明时节,他也来到田边,看着农民次第干活。
他深有体会农民的辛苦,也知道自己老了,干不动农活,但是他做了一件让农民暖心的事,就是将做好的饭菜和酒水,带到田边,一家家的分下去。
谢谢你们让土地兴旺啊。
重视农业,爱惜民力,向农村百姓倾斜,一直是宋朝的农业政策。农业的振兴,使得宋朝在当时称为顶级的富庶国家。只是由于重文轻武,没有足够的军备和力量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勒索和入侵,最后亡于铁血征服和扩张的蒙古。
但是农业,仍旧是中国的立国之本,是繁荣壮大富强的基础。
所以振兴农业,爱惜粮食,善待农民,人人有责。
愿望我的国,风调雨顺,清明永远,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