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28 08:50:48
年三十晚上(今年是二十九),习惯称为除夕,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除夕是一年中最使人留恋的一晚。除夕之夜,最为热闹。天一抹黑,孩子们或者半大小伙子,早已拿着香火,东一声、西一响地放起鞭炮来了。那时候人们普遍贫穷,院子没有大门,用一些柴草遮挡着,于是顽皮的孩子悄悄地去别人家点燃人家的旺火。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钻板都在瞪瞪瞪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钻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账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说到除夕的刀钻声,想起了一个十分凄凉的故事:旧社会穷人生活困难,三十晚上是个关。有户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钱归来,家中瓶粟早馨,年货毫无。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筹莫展,听得邻家的钻板声,痛苦到极点,不知丈夫能否拿点钱或东西回来,不知明天这个年如何过,又怕自已家中没有钻板声惹人笑,便拿刀斩空钻板,一边瞪瞪地斩,一边眼泪潜潜地落……这个故事让人听了,确实心酸。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莱、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鸡,一是鱼。有鸡有鱼,鸡和“吉”谐音,鱼和米“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北方桌上有羊肉,表示“吉祥”、“祥和”;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屠苏酒”。
屠苏酒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从来传说不一。屠苏是一种草名。也有人说,屠苏是古代的一种房屋,因为在这种房子里酿的酒,所以称为屠苏酒。据说这种酒是汉末名医华它配制出来的,后由唐代名医孙思邈流传开来。孙思邈每年腊月,总要分送给众邻乡亲一包药,告诉大家以药泡酒,除夕进饮,可预防瘟疫。孙思邈还将自己的屋子起名为“屠苏屋”。以后,经过历代相传,饮屠苏酒便成为过年的风俗。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米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谁就来年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