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7 09:08:05
说到陕西巷、燕家胡同、石头胡同、胭脂胡同等等,可能大多数人不太知道。
但是提到“八大胡同”,大都有所耳闻,那是老北京遗留下的一个地方的统称,并不仅限于八个胡同,而是泛指前门外大栅栏铁树斜街以南、珠市口西大街以北的许多条胡同。
老北京人所讲的“八大胡同”,就是前门大栅栏一带的众多胡同,解放前那一带有很多妓院,其中八大胡同的“档次”要高一些,多为一等二等,因此得名。
铁树斜街是自西起虎坊桥、东北斜向至前门大栅栏的一条街。
斜街以北是北京著名的文化街-琉璃厂,清代时,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大多集中在此,因此经营书籍和笔墨纸砚的店铺比较多,有较浓的文化氛围。
铁树斜街可以算是个分界线,以北是文人墨客的儒雅之所,以南是烟花柳巷的风情之地。
对于铁树斜街,我是既熟悉又陌生。为什么熟悉,因为我姥姥家就住在铁树斜街,在一座天井式四合院式的大杂院,木质楼梯连接楼上楼下,其中楼下的两间小屋,五、六十年代算是公租房吧,生活着姥姥姥爷及其五个子女,一家子七口人。姥爷卖小吃,姥姥在玉石厂打工,其实都是小作坊,算是手艺人吧。
到了七、八十年代,子女(我的姨、舅)陆续结婚搬走,我们这些小辈也出生上学了,每年放假我们几个孩子都要住在姥姥家。老姨嫁的不远,也住在同一条街上。姥爷负责一日三餐,其余时间就是我们这些孩子去胡同疯玩儿了。
那时候年龄小,不知道这些胡同的名称,也不了解这些胡同的典故。横七纵八的胡同都模样差不多,外人来了定会转向,但是我们却熟悉的很,七拐八拐的总能找到家。胡同里、大院里孩子们很多,成群结队的乱串,俨然成了大人们口中的“胡同串子”。
家家户户都很拥挤,不断在院里搭建小平房,只留下窄窄的过道。有时来人多了家里坐不下,就直接摆桌到院门口吃饭,老街坊们也见怪不怪。
有时候馋了,跑去虎坊桥路口西南角湖广会馆旁边,那里有一家卤煮小店,味道绝了(现在没有了)。后来又有了京天红炸糕,和路对面儿的熟食店,都是我们向往的小吃店。
到了九十年代,逢年过节,全家偶尔去路口东北角的晋阳饭庄订上一桌,那就是当时我们所认知的最高级的餐厅了。旁边就是大名鼎鼎的纪晓岚故居。
那时候的夏天傍晚,老姨下班回来,总是带着我们几个孩子穿过斜街,一直向东北方向,到大棚栏和天安门广场闲逛乘凉。
一晃五十年过去了,现在只有老姨还住在铁树斜街。偶尔回去看一看老姨,她老人家七十多了,最爱吃京天红的炸糕。
再去逛一逛熟悉的胡同,已然有了陌生感。不再有往日的喧闹,老住户们也大都搬走了,只有外貌还保留着原样,是因为政府不断修缮着这些老房子,做为古迹保留了下来。
现如今再去胡同走走,看一看每条胡同的名字以及历史简介,又有了新的认识。
花开花落,一世浮沉。前门一带的整体改造提升,大杂院也将逐渐的拆迁腾退,既保留了历史特色的老建筑,又融入了现代新的建筑与风格,比如北京坊,比如虎坊桥路口的拓宽,是时代的进步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