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26 09:20:32
龙骨煲猪仔薯干
功效:
猪仔薯具有“清、补、凉”滋 养强身的功效,蒸煮后外部微苦,薯心清甜,同红薯等相比较味道较淡。鲜猪仔薯或猪仔薯干块配猪骨汤是广东人四季皆宜的上汤品,用作祛湿热、清肠胃炎症,其功效特佳。
材料:
猪脊骨400克,猪仔薯干100克,鹰嘴豆50克,云苓30克
步骤:
1、将材料洗净一齐放入煲内,约1.5小时。
2、开盖调味即可。
眉豆黄豆鱼骨汤
功效:
眉豆系广东特产,是广东民间十分喜爱的一种入汤后尤为绵滑糯香的豆类,具有祛湿、健脾、补益的功效。黄豆被称为“营养之花”、“豆中之王”、“田中之肉”,中医认为它有宽中益气、利大肠、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之功。
材料:
眉豆、黄豆各50克,鲩鱼骨500克,陈皮1/3个,猪瘦肉50克,生姜4片
步骤:
1、瘦肉放入锅中飞水
2、豌鱼骨放入锅中煎至金黄色后倒入水滚至白色
猪小肚煲薏米芡实汤
功效:
生薏米煮汤服食,利于去湿除风;用于健脾益胃、治脾虚泄泻则须炒熟食用!
材料:
猪小肚5个,蜜枣2个,半斤猪骨,薏米,芡实
步骤:
1、猪小肚用盐揉洗干净
2、加薏米,蜜枣,猪骨同猪小肚一起煲1个半小时。
鸡骨草煲猪横脷
功效:
祛湿之余还可以去肝火。
材料:
猪横脷1条,鸡骨草一把,赤小豆少许,蜜枣2粒,姜2片
步骤:
提前将鸡骨草洗干净,猪横脷过热水,赤小豆提前浸泡,这样会容易煮开。等所有材料都准备好,等水开了,就可以将材料倒入去煲一个半钟就可以!
土茯苓煲猪骨
功效:
土茯苓为清热类中药,能除湿、解毒、通利关节;赤小豆食药兼之,能健脾祛湿、利水消脓,两者均性平味甘、淡。眉豆是广东民间祛湿、消脚气的补益豆类,醇香可口,合而煲鲫鱼,清润可口,能祛湿除困、利水且又滋补平和,是时下有益的汤饮,且男女老少宜。
材料:
猪骨一斤,土茯苓8两
步骤:
1、将所有食材都浸泡1个钟;
2、土茯苓买的时候叫档主帮你削皮,再拿回家自己切片,然后用温水泡一个钟;
3、猪骨过热水;
4、等锅里的水开了,再将所有的材料倒进去就煲1.5小时基本都可以啦。
金针鲫鱼豆腐汤
功效:
败火去湿利水。此汤袪虚火一流!
材料:
鲫鱼一条,干金针一把,豆腐1~2块。姜一块拍扁。
步骤:
鲫鱼两面煎成金黄,金针剪去头,剪开两段。浸泡洗净沙子。全部材料一齐煲2个钟,或调成压力锅煲汤模式。(ps:煲鱼汤建议用煲汤袋,可避免鱼骨散架)
绵茵陈鲫鱼祛湿汤
功效:
绵茵陈鲫鱼汤是春季常喝的一款祛湿保健汤水,健康美味又排毒。
材料:
鲫鱼1斤二两;绵茵陈2两;蜜枣2个
步骤:
1、把蜜枣一开二,更容易出味;
2、将绵茵陈倒入清水里,浸泡片刻。再洗干净附着在里面的沙,重复洗两至三次;
3、把杀好的鲫鱼洗净,用刀将腹部内侧的黑膜(黑膜是鲫鱼长期吸入受污染的不干净水,储存在体内的毒素)刮净,由于绵茵陈带有特殊香气能盖住鲫鱼的鱼腥味。所以可以免去煎鱼的一步。将清理干净的鲫鱼放置一边滤干水分;
4、根据人数同饮汤量的需求,加入适量的清水;
5、将蜜枣、绵茵陈、鲫鱼放入锅里。武火煮15分钟;
6、煮滚后,转文火煲1小时左右即可。
荷叶薏米煲瘦肉汤
功效:
薏米有补正气,利肠胃,消肿,除胸中邪气之功效。荷叶有升发阳气之效,加上健脾祛湿的薏米、扁豆,能改善因天气潮湿而令人感到疲倦乏力与不爽的感觉。
材料:
瘦肉500克、薏米40克、扁豆40克、干淮山20克、荷叶(干)20克、水8碗
步骤:
1、将莲子、薏米、扁豆和干淮山洗净,薏米、扁豆和淮山浸泡一个小时;
2、瘦肉洗净,切块,汆水捞起;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中小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饮用。
煲汤小窍门
春季煲汤不要太油腻、忌燥热。原材料可选用瘦肉、禽类、鱼为主,药材可以选用党参、沙参、枸杞、百合、淮山等。春季天气变化大,人容易感冒,而且比较燥热、潮湿,可以在煲汤时放些晒干的桔子皮、或起锅前放入卷好的整根葱,可以去湿、顺气。
药材应根据汤的不同功效和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如身体火气旺盛,可选择如绿豆、海带、冬瓜、莲子等清火类的药材,身体寒气过盛,那么就应选择参类作为药材;滋补类汤宜选用桂圆、红枣等相宜的药材,而不能放生地等相冲的药材。
煲汤的水最好用矿泉水,用鸡、鸭、排骨等肉类煲汤时,先将肉在开水中氽一下,不仅可以除去血水,去除一部分脂肪,煲出来的汤也比较清甜。
多吃下面的食物也有利于祛湿哦~
南瓜:味甘、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补脾利水,解毒杀虫。宜于脾虚食少腹胀,脾虚水饮停胃。
鲤鱼:味甘、性平,归脾、肾经。
作用:利水消肿,下气,通乳。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泄泻。外感病者忌食。
鲫鱼: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
作用:补脾利水。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不宜油炸,不宜与荠菜同食。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脾、肾经。
作用:利水渗湿,健脾补气止泻,宁心安神。宜于脾虚水停于胃,寒湿腹泻。不宜与米醋同食。
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胃经。
作用:清热利水,凉血止血,平肝降压。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血热吐血、便血。
金针菜(黄花菜):味甘、性凉。
作用:清热利湿,解毒,通乳。宜于湿热胃痛,湿热泄泻。虚寒证忌食。
莴苣:味甘苦、性凉,归肠、胃经。
作用:清热利尿,通乳。宜忌同金针莱。
冬瓜:味甘淡、性凉,归肺、大小肠、膀胱经。
作用:利水消痰,消热解毒。宜于湿热泄泻。虚寒泄泻者忌食。
蚕豆:味甘、性平。
作用:清热利湿,健脾涩精。宜于湿热泄泻。气滞腹胀者忌食。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
作用:利水除湿,通乳,解毒排脓。宜于湿热泄泻。
莜麦:味甘、性凉。
作用:补气益力,除湿止泻。宜于脾虚泄泻,湿盛泄泻。不易消化,不宜多食;虚寒证忌食。
薏苡仁(薏米):味甘淡、性凉,归脾、肺、肾经。
作用:健脾利湿,清热排脓。宜于脾虚水停于胃,脾虚泄泻,寒湿泄泻。
玉米:味甘、性平。
作用:补中健胃,除湿利水。宜于脾虚泄泻,湿热泄泻。
砂仁:味辛、性温,归脾、胃经。
作用:化湿行气,温中止泄,安胎。宜于气滞湿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胃腹胀痛,寒湿泄泻。不宜久煮。
白豆蔻: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
作用,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健胃消滞,解酒。宜于气滞湿阻,胃胀腹痛,食欲不振,呕吐。热证、阴虚证忌食,不宜久煮。